今年的拍卖市场中青铜器引来了众多注目,春季亚洲艺术周的藤田专场,7月西泠拍卖的西周兮甲盘,再到九月的纽约亚洲艺术周的亚矣方鼎,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十月的香港秋拍也是众多青铜器精品云集,其中香港翰海的品牌专场之一《青铜时代III》延续了去年《青铜时代II》的优秀品质,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青铜时代的饕餮盛宴。
“青铜时代”(BronzeAge)一词来源于丹麦考古学家“ChristianJürgensenThomsen”在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但这远离了大多数国人的认识。
中国的青铜时代涵盖了夏、商、周以及两汉,其青铜器的制作可下沿至宋唐时期也数探讨的范围。这个“时代”的跨度很大,有几千年之久,石玉、青铜、骨器与陶器等共生,这更好像一个交响乐的组合乐章。尽管不太严谨,在这里我们把它们归于一个艺术创造的历史范畴,可能更有意思。我们这就来一起欣赏《青铜时代II》和《青铜时代III》两场拍卖中的精品。
《青铜时代II》专场精品:
唐鎏金龙形饰件高23cm成交价:,HKD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es女士旧藏
整器呈钩形,中空,龙首似麒麟,上颚似鸟喙,龙口衔环,开口至眼后,角为弯曲状鹿角与脊鳍相连,髯鬣爽朗,雄武遒劲。器表鎏金,突显华贵。饰件腔内犹有残存的木质纤维,推断此器应为木柱顶端的柱首饰件,龙口中的衔环应是联系挂垂饰、纺织品或者灯笼所造的衔环接口。
汉骆驼形席镇(一对)长7cm;高5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es女士旧藏
两件席镇规格相同,骆驼造型,呈卧姿态,平视,粗颈弯曲,单峰,四肢屈卧。颈部、驼峰、身躯、四肢皆用细阴线勾勒出绒毛,作为装饰,栩栩如生。汉代以前人们的坐习为席地而坐,居室地面上铺有竹草编织的席,为了避免席角翘起、钩挂衣服,用以镇压在席角的重物被称作镇。从出土的资料上看,玉镇、铜镇、铁镇、瓷镇等皆有发现,多为走兽、人物、权砣等造型。
商代晚期乳钉雷纹壶长14cm;高29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es女士旧藏
侈口,长颈,腹部微鼓,圜底,深腹,斜坡状圈足,肩上部有一对小钮套接提梁,提梁两端增铸小兽首,半球形盖,盖顶有菌形钮。盖沿饰一周雷纹,肩部饰一周变形夔纹,周围以雷纹填地,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在菱形格内四边填以雷纹,中间为扁圆泡形乳钉,圈足饰一周云纹。这种圆腹提梁壶的器形特点是腹部近似鼓形,这类壶器形演变特征是腹部逐渐变浅,变宽扁。
商代晚期乳钉雷纹簋长24.7cm;宽24.7cm;高17.6cm
来源:1.美国著名收藏家Morse家族旧藏2.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es女士旧藏
侈口,盆形腹,深腹,腹壁斜直,下部弯折内收成底,圈足较高,圈足壁斜直。颈部前后增饰浅浮雕状小兽首,颈部一周饰小鸟纹,圆睛勾喙,冠羽后翘,尾部垂直下折,末端平齐;在菱形格内四边填以雷纹,中间为圆乳钉作为腹部的主体纹饰;圈足壁凸六道棱脊,每一等分单元上部饰一周云纹,下部为夔纹,首顶立角,前额多生粗壮触角似象鼻上卷,尾部向上勾卷;颈部鸟纹与圈足夔纹周围均以雷纹填地。这种乳钉纹盆形簋的形制特征是侈口、深腹、斜直壁。
先周式乳钉纹盆形簋的主要特征是口沿多为平折沿,器壁较薄,纹饰浅而粗糙,乳钉为尖刺状,而该簋为尖唇,器壁较厚,乳钉为圆凸状,与之不类。可归于商式,殷商文化特征较浓郁。
商代晚期鸮卣长16.5cm;宽12.5cm;高18cm
来源:日本千石家族旧藏。千石家族来自日本神户的兵库县,其家族企业以冲压加工业务为基础,近年来不断追求提高产品技术与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世界首屈一指,能有效利用加热系统进行家电产品、石油取暖设备制造等广泛领域发展的大型跨国企业。千石先生除了经营事业有成以外,更是日本知名的中国青铜器收藏大家。一直以来,他以其锐眼卓见、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文物的收藏。其收藏范畴广阔,犍陀罗和汉传佛教艺术、中国青铜礼器、青铜镜等皆多有涉猎。尤其对中国青铜镜情有独钟,在青铜镜的收藏上堪称为世界第一。千石先生亦曾出版多本收藏图录,包括《古代中国之造型美》、《中国王朝之萃》、《千石藏镜》,惊艳业界。
整器呈两只相背伫立的鸮鸟联体而成,横截面为椭圆形,盖为鸮的头部,勾喙,圆目突起外有眼眶,内卷角特大,两端似云头。盖顶有四阿屋顶形钮,上饰简略的小饕餮纹。器体为鸮身,短颈微束,腹部外鼓,饰漩涡形羽翅纹,末端附有钩状歧羽。四蹄形足分别为鸮之双足,粗壮健硕,蹄足上用极简的几笔阴线勾勒出鸮爪。颈部两侧置对称的半环耳,内套绹索状提梁。整器造型壮硕,纹饰以浅浮雕的表现方式展现,质朴简单,神秘威严,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这种背伫形鸮卣始见于殷墟二期,形制基本无变化,唯纹饰有繁简之别:繁者多以细密的雷纹为地,以小鳞纹刻画出鸮之羽毛,盖面的鸮首饰以饕餮纹,器身加饰夔纹、鸟纹等,或再起扉棱以增强装饰性,代表性器物如安阳大司空村M出土的鸮卣(M:32)、年河南罗山后李村出土的鸮卣等;简者如本器所饰,虽用简单的粗线条装饰而就,却形态毕肖。
商末周初尹卩父乙鼎长19.5cm;宽15cm;高23cm
来源:日本千石家族旧藏
长方形口,折沿方唇,口沿上有一对立耳,耳外壁有两道凹弦纹,下腹略内收,四柱足较细长。口沿下四壁中部各有一条短扉棱,四面中部及四转角各饰由粗线条云纹构成的饕餮纹,无地纹。腹部中心区内素面无纹,腹部左、右侧及下侧各饰三行乳钉纹。这类方鼎形制上与这一时期其他类型的方鼎不同之处在于腹部四隅及足根处均无扉棱装饰,纹饰比较程式化:口沿下饰饕餮纹,腹中部素面,腹左、右、下侧饰三排乳钉纹。
这类制式的方鼎体量较小,通高皆未超过30厘米,流行时间不长,集中在殷末周初,时代稍早的柱足较短粗,足根处稍粗,西周之后柱足变得细长。腹长边一面内壁铸有铭文4字:『尹卩父乙。』卩系族氏名,卩族之器有8件,计鼎1、爵5、觚2件。尹与亚、册等表示职官性铭文含义相同,与族名连缀组合成复合氏名。《尔雅·释言》:『尹,正也。』《广雅·释诂四》:『尹,官也。』尹在甲骨卜辞中多作官名,在这里应理解成族尹、族长之义,尹卩即卩族之长。本器为卩族之长为祭享父乙而作。与之情形类似的还有尹舟,尹舟诸器凡20余件,乃舟族之长所作之器。
西周中期夔纹罍长36cm;宽33cm;高35.5cm
日本千石家族旧藏
直口,内折沿,折肩,腹部向下内收,圈足外撇,下有一周折边,肩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套接索状衔环。颈部及圈足饰两周弦纹,肩部间饰一周夔纹及涡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凸棱纹分隔开来,腹部饰8组对称夔纹组成的蕉叶纹。
西周中期,关中地区中高级贵族墓葬多见这种类型的青铜罍。
西周早期侃簋长29cm;宽23cm;高14.5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侈口,束颈,腹部外鼓,低圈足,近底处略外撇,圈足下有一周折沿,颈部两侧有扁状兽首鋬形耳,耳部较细,下有圆角方形珥,内填钩状图案,兽首部分较大,圆睛突出,阴线勾勒角、鼻、耳、口,极其考究。颈部饰一周顾首垂冠鸟纹。颈部前后饰浮雕小兽首。腹部饰顾首垂冠大鸟纹,圈足饰斜角目云纹,通体以细密的雷纹填地,层次分明,尽显华美。从器形上看,这类簋的腹部最大径在中下部,整体朝宽矮方向发展。
此式簋起于晚殷,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下限到昭、穆之际。这种扁状兽耳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西周中期以后基本消失了。此簋大鸟纹的特征是顾首,勾喙,额顶除有前垂之小肉冠外,又伸出两条羽冠,前垂于地的比较粗壮,上有歧羽,后卷之羽冠细短,末端向上内卷,颌下亦伸出细长的戟状羽饰。连体尾羽分为两大股,前一股向下内卷如团,与身躯相合,后一股向后延伸折垂,末端尖细向上内卷,上有歧羽;分体尾羽似勾云状,一端尖锐,一端卷曲,亦有歧羽。该大鸟纹异常繁芜瑰丽,极富装饰性。
此簋的时代约在西周早期偏晚,下限可能已进入西周中期初叶。内底铸有铭文两行6字:『侃乍(作)?(契)公宝(簋)。』器主为侃,为祭享契公而作此宝簋。
西周中期應(金黽)方彝长19cm;宽16cm;高27.5cm36,,HKD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长方体,侈口方唇,颈微束,腹部外鼓,圈足外撇,下有一周折沿,盖作四阿屋顶形,盖顶正中置屋顶形钮,盖、器、圈足四隅及盖脊均设有扉棱。盖面和盖钮饰大饕餮纹,圈足饰对首卷鼻夔纹,通体以细密的雷纹填地。盖内壁与器内底铸有对铭2行7字:『■■乍(作)宗宝■(尊)彝。』该方彝与方尊为同组器,纹饰风格、铭文完全相同,同出现于年3月18日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
这种似卷云状兽角的大饕餮纹,流行于西周中期前段,约穆王世。这组方尊、方彝铜质精良,纹饰绮丽,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商末周初(YU)尊长20.2cm;宽20.5cm;高25cm
来源:RareArt,NewYork,这件尊曾出现于年3月22日的纽约苏富比『戴润斋珍藏瓷器及工艺品专场』拍卖会上,编号。
其形制为三段式觚形尊,敞口,长颈,腹部微鼓,圈足下部侈张,下接一周折沿。腹部、圈足各起四道扉棱,四等分尊体。腹部及圈足皆饰曲折角全分解式大饕餮纹,以扉棱为鼻,以宽粗的线条为表现形式,周围以雷纹填地。器体厚重,纹饰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西周中期鸟盖卣长20.2cm;高24.3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es女士旧藏
横截面呈椭圆形,器体较低矮宽扁,直口,下腹外鼓,颈部两侧有一小环,以套接提梁,圈足外撇,沿下折。盖为鸟形,昂首翘尾,双翅似蛇形内卷,饰双行重环纹如鳞状排列,脊背装饰羽纹,前胸及尾部亦有阴线勾勒的云纹,生动惟肖,别具匠心,构思奇特。颈部饰一周窃曲纹,前后增饰浮雕状小牺首,圈足饰斜角云纹。器盖塑造成鸟形,这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并不鲜见,以盉(尤其是扁盉)类器物最具代表。
商代晚期饕餮纹方彝长7.5cm;宽10.5cm;高18.5cm4,,HKD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长方形口,平沿,直壁深腹,腹下部略内收,长方形圈足,圈足四面正中各有一小弧形缺口,四阿式屋顶形盖,顶部正中有四阿式钮。盖面饰倒置的内卷角大饕餮纹,躯干、尾、腿、爪皆无,首部眉、目、口、鼻相分离。盖钮饰极为抽象的饕餮纹。口沿下饰一周对首的夔纹,夔首开口向下,上唇外翻,额顶有瓶形角,躯干脊背拱起,尾部内卷,无腿、爪,身躯用阴线勾勒出鳞状纹饰。下腹部饰内卷角大饕餮纹,角由夔龙构成,设计巧妙,独具匠心。饕餮纹为有首无身减省式,首部眉、目、口鼻相连,上有阴线勾勒。圈足饰对首夔纹,虎耳,昂首张口,上唇外卷,下唇外折,尾部向上勾卷。通体以雷纹填地。盖面与下腹部的饕餮纹、口沿下与圈足上的夔纹均形态各异,和而不同,相映成趣,与之器形酷肖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冉方彝。
商代晚期蝉纹鼎长30cm;宽30cm;高33.5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口微敛,口沿外折,方唇,双立耳,深腹,腹壁近直,稍外鼓,圜底,下接三柱足,足根向下渐细。口沿下饰一周夔纹,间饰涡纹。夔纹为折身形,虎耳,『臣』字形目,额顶接细长条歧状角,张口向下,上唇外卷,下唇呈『山』字形两端内卷,躯干下折,尾部向上内卷。夔纹用细阴线勾勒,以雷纹填地。腹部饰一周蝉纹,无足,两只大目突起,以垂叶三角纹为身躯,中脊凸起而富有立体感,外围填以雷纹。柱足饰垂叶三角纹。整体器形端庄稳重,锈色温和。
商代晚期丙斝长20cm;宽20cm;高22.5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侈口,束颈,鼓腹圜底,扁环鋬,口沿上立有一对束腰的伞形柱,腹部下接三条三棱形锥足,内侧有凹槽。柱帽顶饰涡纹,柱帽饰三角纹及云纹,口沿下饰一周三角纹,内填云纹,颈部以六等分短扉棱为界,间饰省变形饕餮纹,其形状为一端为目纹,上下各伸出一平直的条纹,其上有钩状小歧羽,下边条纹末端向上内卷。腹部饰外卷角大饕餮纹,以扉棱为鼻,躯干较宽,脊背上有大羽翅,后端向上曲折,尾部外卷,身躯填以云纹,腿爪俱全,饕餮纹两侧配置小顾龙纹,通身以雷纹衬地。
这件斝可算是丙族铜器中时代较早的一件,其他丙族的铜器从殷墟二期至西周早期皆有发现。
西周早期子(JI)父丁簋长31cm;宽19.8cm;高27cm10,,HKD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侈口,颈微束,深腹,腹壁斜直近底部微鼓,圜转内收成底,圈足较高,直圈足壁,下部外撇,接一周折沿,圈足下连铸方座,颈腹两侧置一对兽首环耳,下有长方形珥。兽耳造型为鸟兽的嵌合体,似兽首张口食鸟,兽角外卷,耸出器口,鋬上饰鸟翅,垂珥饰鸟爪及钩状尾羽。腹部及方座四壁均饰以浮雕形式表现的团龙纹,两两相对,身躯以尾端为中心圆圈一匝,如蜗牛状,龙首接于身躯中部,圆睛突出,额顶有粗壮之角上扬内卷,张口,双唇外翻,内有上下交错的一对獠牙,足前屈置头下作爬行状,利爪如钩。口沿下前后饰浮雕小兽首,圈足饰一周蛇纹,圈足前后中间置抽象变形小兽首。方座台面四隅饰内卷角小饕餮纹。通体纹饰四周均以雷纹填地。该簋铸造精良,厚重沉稳,端庄豪华,作为主体纹饰的团龙纹强壮健硕,尤其是龙之下颌及足部,极富肌肉感,给予观者视觉的震撼,这类方座簋是西周早期偏早阶段流行的样式。
对于方座簋的起源和文化归属的问题,陈梦家先生在总结周初铜器与殷代殷人铜器的差异之一便是『带方座的簋和独立的方座或长方座(所谓禁)』。此簋的主体纹饰,即团龙纹,也被认为是『始见于西周早期』。
商代晚期(KUN)卣长17cm;宽22cm;高30cm24,,HKD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口,短颈,腹部外鼓,低圈足,下有一周短折沿。盖面微隆,弧折至盖沿,盖两侧各伸出一『檐角』,盖顶置花苞形钮,由六翼蝉纹组成。提梁纵向设置,两端有圆雕牛首。盖面短径中间、口沿下颈部及腹部两侧均起扉棱,圈足设四等分短扉棱。盖面及腹部饰牛角大饕餮纹,臣字形目,圆睛甚巨,炯炯有神,兽面殊大,极为夸张,身躯、腿爪相分离,身躯上扬,尾部向下内卷,饕餮纹两侧配置小夔纹。颈部及圈足均饰夔凤纹,作为辅助纹饰。提梁饰夔纹,身躯细长,拱背,尾上卷。通体纹饰以雷纹填地,主体饕餮纹上皆用阴线勾勒,形成『三层花』的满工,装饰繁琐,但层次分明,纹饰华丽,形体壮伟,制作精致,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该卣从器身形制来看,大体可归于『纵梁四棱型』卣,这种类型的卣,特点是提梁纵向设置,即提梁方向与器身的短径相平行,盖之两侧有『檐角』,通体装饰四道等分的扉棱。这类卣的时代多集中在殷墟三、四期,个别器物的下限可晚至商周之际。该卣的时代也大致在此范围内。
盖内铸有铭文一字『』。字像以斧钺枭首之形,在这里用作族氏之名。族的器物迄今发现有36件,传世品居多,无法断其具体的地望,时代多集中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说明族是殷商旧族,与其他殷遗一样在西周时期仍有延续。
西周早期六六八一七一簋长28cm;宽28cm;高12.8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平口方唇,浅腹圜底,高圈足沿下折,形成较高的边圈。四兽首环耳,下有长方形垂珥。腹部饰一周浮雕涡纹,周围以雷纹填地,圈足饰直棱纹,耳部装饰为兽首鸟身,兽角高出口沿。
『四耳簋主要流行在西周早期,即成王至康王早段。康王后期锐减,穆王早期就已经比较罕见了』内底铸有铭文6字『六六八一七一』,是为数字卦,按照张政烺先生提出的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的方法3,转换即为《易》卦中的《泰》卦。我们认为这是在铸造此簋之前占筮所得卦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在器上,这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并不鲜见,与之类似的案例可参考岐山周原博物馆所藏的六六一六六一甗(《铭图》)4(图三)。
汉银鸠杖首长7.5cm;高3.5cm
来源:比利时藏家Ms.GiseleCr?es女士旧藏
鸠作顾首状,喙与背相连,卧姿,长尾,翅、尾之羽简洁明朗,首、颈、翅、尾的曲线颇显动静之美。手杖作为老人助步的工具,杖首多为鸟形,如殷墟妇好墓曾出土过一件铜杖首,似鸭首。
后世习称鸠杖,是君主尊重、褒奖年长贵族的赏赐品,《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赐之几杖。』杖首造型为鸠鸟,亦有特殊含义,《后汉书·礼仪志》:『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鸠杖被寄予祝愿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之意。
唐八角鸾鸟瑞兽葡萄纹镜长9.5cm;宽9.5cm;高1.3cm
来源:香港重要藏家旧藏
八角形镜边,微内凹。瑞兽形钮,内区绕钮饰二鸾二兽。瑞兽身躯健硕,龙首回顾状,鸾鸟展翅翘尾,神采奕奕。外围有十六支葡萄实,间饰枝叶。外区较窄,饰朵云纹。镜身厚重,表面圆润。八角形造型的唐镜数量稀少,此镜保存完好,品质上乘,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铜时代III》专场精品:
春秋晚期鸟柱方形兽座长21cm;宽21cm;高32cm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方座纵切面似梯形,无底,四侧面由粗犷的蟠螭组成镂空的装饰,蟠螭上用纤细的阴线勾勒纹饰,平顶,中央出一短榫,上插一方柱,每面中间透空,柱顶及柱中饰鸟形,柱底部为握拳的造型与榫相接。两周时期贵族墓葬中随葬有一种青铜方座器,出土位置多在墓室的头箱内或棺椁之间的头端,方座多呈盝顶形,盝顶中央有管柱,部分管柱上还有销孔,原应内插漆木质的柱,多腐朽不存。这类青铜方座器迄今发现极少,不出10件,分别地区较广,见于山东长清、河南淅川、光山、湖北枣阳、浙江绍兴、安徽屯溪、江西安义等地,时代从西周中晚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早期。
战国初年。这类方形兽座多出自诸侯国君夫人、卿大夫及其夫人等高级贵族的墓葬。此器的柱顶与柱中的鸟形,寓意充任沟通天地的信使,达到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目的,而柱下方的拳形具有厌胜辟邪的威慑力,是反映古人生死观的重要实物证据。这件青铜方形兽座保存完好,尤其是保留有立柱构件,极为为难得。方座为镂空铸造,工艺精湛,是这类器物中的上乘之作,存世量极少,弥足珍贵。
商代晚期兴簋高14cm;口径19cm
来源:法国私人收藏
敞口,束颈,腹部圆鼓,圜底,矮圈足,下有一周折沿。器身与圈足皆起六道扉棱。口沿下饰一周蕉叶纹,内填云雷纹,颈部前后增置浮雕兽首,间饰鸟首龙身纹,腹部饰三组曲折角大饕餮纹,两侧增饰立鸟纹,圈足饰夔纹,通身以细密的雷纹填地。纹饰繁缛瑰丽,层次感强,是商代晚期难得的艺术佳品。
这类侈口鼓腹圈足簋商代中期偏早既已出现,发轫于中原中心地区。殷墟三期左右,此式簋主要发展为纹饰简约型与繁缛型两种,后者通体满花装饰,器体厚实凝重,本簋即为繁缛型的典范,可视为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之杰出代表。内底铸有铭文1字『兴』,是为族名。兴族器时代多集中在商代晚期,个别已进入西周早期,可见兴族作为殷遗在西周仍有延续。
商代晚期饕餮纹尊口径29cm
来源:日本私人藏家,年前入藏·香港私人藏家
大口外侈,束颈,宽折肩,腹壁较直,圈足较矮,上有三个小方形镂孔。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增饰三个高浮雕羊首,间饰夔纹,腹部饰三组大饕餮纹为主体纹饰,上下各加饰一周窄云纹带,起短扉棱为鼻,臣字形目,圆睛突出,长咧口,内有钩状小獠牙,身躯细长向上弯折,周围以云纹组成的列刀纹填充,两侧配饰小夔纹。圈足饰两列卷云纹带。
此尊的纹饰正是由商代中期的粗犷向商代晚期精细繁缛的过渡阶段:饕餮之角由大云纹组成,而非具象,这一表现形式具有浓重的抽象意味;饕餮之面部、身躯皆充盈云纹,使得整体纹饰不凸出,与殷墟晚期纹饰『三层花』的构成方式相比,虽无层次起伏,但视觉冲击感毫不逊色。此尊之纹饰富有殷墟早期典型性的风格,作为大口折肩圆尊的典型代表,乃商代晚期肇始之际殷墟文化的产物,体量颇大,器体厚重,铸造精良,艺术价值丰厚。殷墟二期、三期是这类大口折肩圆尊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较大型的殷代墓葬中,这类尊居于酒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地位,受到高级贵族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商代晚期翌方彝高23.5cm;长15.5cm;宽14.5cm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口近正方形,口沿内折,深腹,腹壁斜直内收,长方形圈足,圈足四面正中各有一小弧形窄缺口,四阿式屋顶形盖,顶部正中有四阿式屋顶形钮。盖、腹、圈足四隅及其四面中部均起扉棱,盖顶亦起短棱,似屋脊。盖前后两面饰倒置饕餮纹,腹部饰饕餮纹,饕餮纹的形态为分解式,角、目、口、耳、身躯用粗犷的线条表现,相互分离,周围以细密的雷纹陪衬。盖之左右侧面所饰饕餮纹很有特色,面部似蛇首,双角弯曲,颇为殊异。口沿下及圈足饰一周对首的夔纹。
本器是商代晚期殷墟地区典型的产物,殷墟时期方彝基本上出现在大中型墓葬中,使用者为中高级贵族或受商王宠信的近臣,与爵、觚、尊等酒器形成较为固定的组合,深受殷代贵族的珍爱。这件方彝做工精美,厚重大方,饕餮纹、夔纹等主体纹饰为平铺的表现形式,饕餮之目睛突出器表,十分醒目,凭添肃穆凝重之风。器盖对铭1字『翌』,为族氏之名。翌族主要活跃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翌族铜器多为传世器,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是年11月河南安阳市殷都区高楼庄。
西周早期饕餮纹方座簋高23.5cm
来源:日本东京私人藏家
侈口,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下接一中空方座。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半环形耳,下有钩状珥。腹部两面各饰浅浮雕状大饕餮纹,额顶正中又增饰高浮雕小兽首,饕餮纹为分解式,角、眉、目、身躯、爪等皆分离,饕餮两侧各配倒立夔纹,圈足饰夔纹,身躯细长,向上拱起。方座四面各饰浅浮雕状分解式大饕餮纹,方座上面四隅饰浅浮雕状省变形饕餮纹。
这件方座簋应该也是关中地区或极有可能是宝鸡地区的产物,器体厚重,形态端庄、纹饰华美,堪称艺术精品。对于方座簋的起源和文化归属的问题,陈梦家先生在总结周初铜器与殷代殷人铜器的差异之一便是『带方座的簋和独立的方座或长方座(所谓禁)』。张懋镕先生对西周方座簋曾做过详尽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方座簋源自宝鸡,而后迅速向东方扩展。西周早期方座簋主要出土在关中以西的宝鸡、陇县和关中中部的长安、临潼、泾阳一带,同时北起辽宁喀左,南及湖南株洲、桃江,东到山东黄县、江苏丹徒的广袤地区分布,遍及河南、陕西、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等省』。2—年在安阳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其中有器座范件,发掘者判断孝民屯铸铜遗址的使用年代始于殷墟二期,繁盛于殷墟三期、四期,下限不逾商末周初。有学者也认为孝民屯遗址出土的这些陶范,『可以辨识者绝大多数仍属于典型商晚期风格,不见其他可以明确断定为西周时期铜器风格的陶范』,是商代文化中心区的产物。但是对于『方座簋最早出现的年代在殷商晚期』这一问题,结论似乎还需商榷。
商代晚期北单父乙簋高18.8cm;宽34.2cm
来源:G.Croes,Belgium·FrankArtsCollection,Belgium
侈口,束颈,鼓腹,圜底,圈足较高。器腹两侧置粗壮的兽首半环形耳,下有钩状小珥。器身前后口沿下及腹部起粗壮的短扉棱,圈足亦起四道扉棱。颈部前后设浮雕兽首,间饰鸟首龙身纹。腹部饰曲折角分解式大饕餮纹,两侧配饰倒立夔纹。圈足饰垂冠顾龙纹。通身纹饰满工,并以细密的雷纹填地,繁缛华丽,浮雕感强。
值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uanghuana.com/shgy/9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