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双环 > 双环性能 > 正文 > 正文

精品复盘让人百看不厌,忍不住珍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5 20:18:3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第一章前言你不是缺思考,而是缺复盘

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以下问题:

成长缓慢:

职业倦怠:

能力陷阱:

人生瓶颈:

焦虑不安:

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答案,到底有没有究竟的解决办法?

科幻美剧《相对宇宙》,剧中设置了两个平行世界,男主角A世界的霍华德和B世界的霍华德均由老戏骨J·K·西蒙斯饰演。

A世界的霍华德兢兢业业工作了将近30年,天天都是同样的工作流程:在这栋大楼里需要通过层层关卡,放下手机手表等随身物件,换上工作服拿上指定的公文包,最后进入一个有摄像头的小黑屋,和对面来自B世界的人各自朗读文件里的句子,意思相近就打勾,某种程度上双方像是在做试卷上的判断题。

A世界的霍华德遇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来自B世界的霍华德。

和A世界默默无闻的霍华德相比,B世界的霍华德算得上是高层人物,知道一些核心机密,并且相当毒舌,一直调侃A世界的霍华德一直碌碌无为,多年干着底层的工作。

A世界的霍华德和B世界的霍华德有着同样的长相、相似的童年经历,因为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选择而走向不同的道路,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这仅仅是虚构的故事,还是一种人生的真实?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多种可能性,但是大部人并不知道通往理想世界的密码。

破解:新的思维水平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问题对你造成很大困扰的话,以你当前的思维水平,你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此,史蒂芬·柯维老先生才说,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只有有了新的更深的思想水平,我们才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一般面对问题,都是出自固有的惯性反应模式,下载以前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以这样的模式,我们很难走到一个新的思维水平当中。其结果就是,一个问题解决来解决去,依然还是那个问题。

因此,关键变成了:人的思维水平如何提升?

这就像猎豹CEO傅盛所讲的那样,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只有认知升级了才叫成长。只有认知升级以后,只有思维水平提升之后,才能解决你之前遇到的问题,才有进步成长可言。

可见,学习成长的本质从来不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是思维通道的改变。

改变思维通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人的自我意识的进化。或者说,思维通道的改变,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进化的前提下发生的。

但问题是,人的自我意识如何才能得到进化和提升呢?

复盘: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

《原则》的作者达利欧说,大多人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不客观地看待自己以及他人,这导致他们一次次跌倒在自己的弱点上。极少数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超越自身,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并接近事物的真相。

因此,达利欧认为,真相——也就是精准的理解现实——是达成良好结果的重要根基。

那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超越自身、精准理解现实的客观视角呢?

达利欧的答案是“更高层次的思考”,他认为,人类最独特的能力是,只有人类能从更高的维度看待现实,并总结出对现实的理解。其他物种都是按照本能生活,只有人类能够超越自身,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时间中看待自身。

实际上这就是反观自身、自我反省的能力,跳出来看自己,跳到更高的层次去观察,回到万事万物的原点去寻找答案,这也是人的元能力、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进化的过程。

好在人类本身就拥有这种“更高层次的思考”的潜在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得到开发的程度并不相同。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就非常重视这种跳出来看自己的“更高层次的思考”的能力,他称这种能力为复盘,他说,“在这些年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长中,复盘是最令我受益的工具之一。”

他曾经提到,想问题做事情,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而他第一次对此有启发,是刚从计算所出来办公司的时候。计算所有个副所长,工作很忙,压力很大。柳传志经常看见他在院子里面散步,有一天他就问这个副所长为什么要散步?那个副所长说,当事情烦到一塌糊涂的时候,不如退出事来,什么都不做,把整个事理一理、想一想。

对此,柳传志很有同感。他说,“我刚刚开始办公司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下面一共十几个人,早上上班第一个人找我谈事,谈了不到三句话,第二个人上来把第一个隔开,跟第二个人谈,接着跟第三个人谈,这就叫办公了。一直谈到第五个人以后,回过头来一想,跟他们谈的事情与公司‘吃饭’的业务都毫无关系,谈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事,都不是我要做的事。”“不管多忙要形成一个习惯,一个礼拜退出半天,把做的事情从头到尾想一遍。退出画面看画,真正做到了,才会让你看到更多。”

因此,只有学会抽身而出,从事件和经验中跳出来,才能看得到更大的画面。

实际上,很多高手都有这样的习惯,他们会随时从自己当下的环境和自身当中跳脱出来,切换自己的身份,对自己进行“监测”和“校正”。

美国跨界天后碧昂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她可以在舞台上忘我的表演,气场强大,像一个女王那样闪闪发光,与观众融为一体,也可以在演出结束以后快速变身产品经理,成为一个冷眼的旁观者,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演出录像带,找到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并及时记录在笔记上,转发给自己的团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我们全心投入的去演戏、入戏的同时,也要具备出戏的能力和习惯,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跳出来客观的观察自己。

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自我审视的习惯

有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某个特殊的能力,而是一种自我审视的习惯。

教练技术之父添·高威曾经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当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添·高威一直在从事网球教练的工作,他的一个学员,跟他反馈说自己的反手引拍有问题,总是把球拍挥得太高,并且至少有5位教练都指出过这个问题,但自己就是改不过来。

添·高威没有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估,给他喂了几个球,确认了他存在的问题。

接着,添·高威把学员带到一个大镜子前面,让他再次做挥拍的动作,并注意观察镜子里的自己。学员照做了,并且拍头太高这个问题再次出现,但这次他大吃一惊。“哦,我引拍时球拍确实太高了,都高过我的肩膀了!”他的话并没有丝毫评判,只是吃惊的描述自己看到的情况。

学员的表现让添·高威也很是吃惊!为什么呢?

这是你早就知道的问题啊,已经有5位教练告诉过你这个问题了,而且你自己也说有这个问题,那你为什么还那么吃惊呢?

显然,真正的问题是,他并不真的知道这一点。如果他已经知道了,对于已经知道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表现得那么惊讶。虽然已经上过很多训练课程了,但是这个学员对于自己引拍太高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的感受。他的意识始终集中于评判的过程,只是努力想纠正这种“差劲”的感觉,却从来没有仔细感受过击球动作本身。

当这个学员再次挥拍的时候,他看着镜子里自己击球的动作,自然而然就放低了拍头,问题当下就解决了。

事后这个学员很感激添·高威,他说,“我真不知该如何感谢你教会我的一切,仅仅10分钟,我从你这里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20个小时针对反手动作的训练课。”

添·高威没有沉浸在学员的恭维当中,他反问学员,“但我教给了你什么?”

学员足足沉默了半分钟也没法回答,因为好像什么也没教,教练只是在旁边观察,然后自己也比以前更努力的观察自己,只是开始观察,然后动作自然而然发生了改变。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实际上,有时不是你不知道答案,而是你不知道问题。

这种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就是一种复盘思维,它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缺陷以及自身操作系统的bug,真正认清现实,对自身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整,不再受到固有程序的控制,获得一个弹性的自由的空间,让你能够以新的思维、新的行为、新的剧本重构一切,从此刻开始,人便拥有了对人生的掌控权。

而当你真的改变了,你所在的现实世界就改变了。

不是思考,而是观察

我们一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绞尽脑汁在那里反复思考,甚至关起门来使劲想啊想啊,脑细胞死掉一大堆,却不一定能想出个所以然。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甚至会把思考作为自己生存的唯一证明,如果不会思考或者不能思考,人就会发狂。

但实际上,人被思考所控制,无法从头脑中解脱,被固有的习惯所驱使,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却期待有不同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疯狂。

复盘、反思就是那个独立在外的观察者,它好似一个第三者,能够清醒地看着头脑的这种疯狂,进而有可能慢慢改变这种疯狂。

其实,人不需要额外做什么,只需要保持这种复盘式的观察,便可以改变人类基于本能的反应,因为观察者决定观察对象,它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观察对象,并进而影响结果。

因此,复盘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思考,复盘可以说是思考的观察者,你在思考,复盘则是思考你的思考、观察你的思考,它能够知道你在思考什么,知道你思考的过程,甚至还知道你思考得对不对,知道思考赖以成立的前提。

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我们一般做事的时候,会从一个想法开始,然后产生一些行动,最后出来一些结果。当我们根据结果,去调整我们之前的想法,并进而优化行动的时候,就完成了一个学习的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复盘就相当于一个观察者,它不断的从这个推进流程中跳出来,看每一步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这就相当于在原来学习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一套观察、反馈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双环学习”。

实际上,一个人人生的成就就是取决于这套复盘体系是否能够稳健有效的运行,如果复盘体系出现问题,那么可以肯定的说,人生要想出成果,就非常困难。

人生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执行系统,一套是指挥反馈系统。执行系统主管实施、行动、落地、执行,指挥系统主要负责评价、反馈、考核、打分,然后再将评价结果提交给行动系统去修正。

简单讲,行动系统负责干活,评价系统负责反馈,活干得好不好还得评价系统的各类反馈信息。

这就像骑自行车,双腿负责蹬车,双手负责转动车把,身体负责保持平衡,大脑负责判断方向、速度以及平衡与否,方向如果有问题,大脑就会即时传递信号给双手,让其校正方向;如果速度有问题,大脑就会传递信号给双脚,让其调整速度;如果平衡有问题,大脑就会传递信号给到身体,让其及时调整。双手双脚以及身体就是行动系统,大脑就是评价反馈系统。

复盘所起到的作用就类似于指挥反馈系统,它以一定的时间频率为行动提供指导,为行动保驾护航,不断促进人生的迭代升级。

复盘,既要研事,也要研己

从年开始,我坚持了一年多的每日复盘,基本上持续不断,后来虽然没有做到每日持续,但复盘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它帮助我更好的向生活学习,看见了很多之前看不见的东西,让我能够清醒的活着。

后来,我把复盘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和机构,带领更多人来做复盘,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人的改变,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很多人能够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并自己提供答案,从而获得一种解脱。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研究外在的人事物,钻研一个课题,主攻一个领域,深度投入一个项目,但我们从来不研究自己,自己其实是最需要研究的,中国老古人说的“慎独”、“自省”、“反求诸己”,其实就是一种“研己”。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那半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喜欢写日记,家书写了一大撂,他甚至把这些日记、家书看的比命还重要,每次打仗只要丢失了它们,就会痛哭不已。而他的日记,其作用就是在研己: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改变自己,不仅要逐一反思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还要反思检视自己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

而这,正是中国儒家修身的一种常规方式。

曾国藩用他毕生的实践证明了,一个天资驽钝、反应迟缓、愚笨不已的人同样可以取得不俗的成就。当然,曾国藩刚开始的笨属于真笨,后半生的笨属于装笨,这个需要区别对待。

他从小就想成为名垂青史的圣人,对于这一点他是认真的,并非随便想想,于是他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每天写日记做记录,严格克己,与不好的起心动念做斗争,用意志力改掉身上的很多坏毛病,不断追求言行一致,最后还真的让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了半个圣人。

在这个过程中,研己成了他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修炼方式。

曾国藩可以说是依靠中华传统文化修炼成才的一个典范,而在曾国藩之前,同样依靠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人生巅峰的,还有另外一个圣人王阳明。

历史作家度阴山指出,王阳明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天资,曾国藩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后天努力。二者的成功,殊途同归,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上完成了最顶级的绽放,光彩照人。

而阳明心学的精髓便是“致良知”,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当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阳明先生告诉你,记得给良知打个电话,人人心中有良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要你依照良知去行动,自然就会无往而不利。而致良知的修炼,少不了“省察克制”、“慎独”,少不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这些就是曾子所谓的“反省”的功夫。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著名的“六项精进”中提出,要每天反省。

稻盛和夫非常强调反省,他每天都会不断自问:今天有没有让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亲切?是否傲慢?有没有卑怯的举止?有没有自私的言行?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不断回望自己,回顾自己的一天,对照做人的准则,确认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这几乎是稻盛和夫每天的必修课。

其实,这和曾国藩的“研己”又是多么的相似。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西方也有用类似的方式来自我修炼的人,比如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曾给自己列出13项美德,并为每一项都附上了简短的定义: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缄默:避免空谈,言必对己或对人有益。

有序:你的一切应井然有序,一时一事都要有周全计划。

决心:当做必做,做就要做好。

节俭:对人或对己有益才可花钱,决不浪费。

勤奋:珍惜光阴,做有益之事,避无谓之举。

真诚:不欺骗,有良知,为人厚道,说话实在。

正义: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逃避自己的义务。

中庸:避免走极端,容忍别人给你的伤害,认为是你应该承受之事。

整洁:保持身体、衣服和住所的整洁。

冷静:不因小事、寻常之事、不可避免之事而慌乱。

节欲:少行房事,除非考虑到身体健康或延续子嗣。

谦逊:效法耶稣、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提到,当他试图遵从这些美德的指导,以避免一个错误的时候,通常发现自己又犯了另外一个错误。“我很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过失比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他决定就像给花坛除草一样,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这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体力,而是一个接一个,循序渐进。

于是,富兰克林弄了一个类似“功过格”的小册子,每周重点选取一个美德进行修炼,每天对照,并在小册子上记录下来,看自己是否严格遵循了这个美德所提出的行为要求。这样13周一个循环,一年下来可以完成4个循环。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uanghuana.com/shxn/1147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双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