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宋·佚名《歌乐图卷》(局部)书中插图
《汉服》曹喆著中华书局
■曹喆
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关于汉服的图书有很多,但《汉服》一书解决了两个最为基础和实际的问题:一是何谓汉服,二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得体地穿汉服。作者既有服装史研究的深厚基础,又有设计和绘画功底,他从汉服的定义、发展演变、设计制作和审美应用等多个角度,对汉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本文摘自书中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汉服是重要的文化符号穿汉服需要知晓相关知识
十多年来,随处可见穿汉服的俊男靓女,大学里几乎都有汉服社,汉服爱好者在网络上有自己的社区,网购平台上不断涌现大量汉服品牌,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汉服已经成为时尚和一门兴旺的产业。现代人穿着汉服主要是为了美,追求形式上和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多半不在意汉服内在的含义以及汉服的文化特性和技术问题。《礼记·少仪》说:“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孔子认为,衣服穿在身上却不知道相关的礼仪和工艺,那就是无知。汉服经历了几千年演变,是社会等级秩序、礼仪等内容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反映,表现了各时期的纺织技术、审美意识、生活习俗等状态。数千年文化积累,使得汉服本身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所以,穿着汉服时也应该知道一些相关文化知识。
“汉”字本义是天河,汉代建国时以此作为国号,华夏族也就称为汉族。区别汉族与否并非依据血缘,而是依据文化,这个判断标准是从春秋时期就确定了的,遵循和中原华夏族相同的礼仪、价值观的群体就被认为是华夏族。汉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很多其他民族融合,所以只能从文化特性而非血统上来辨别。今天的中华民族指包含着很多民族,在同一个文化圈中有着相同文化认同的人群。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因此汉服也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而是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将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看作一种美好状态,“美其服”是幸福的标准之一。从儒家角度看,服饰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遵守礼仪、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如《周礼》设计了一套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规定了官员掌管的礼仪权限和与之配套的服饰,后世则以此为蓝本不断强化服饰的等级特征,从款式、色彩、纹饰、材质等诸多方面规定了服饰的使用规则,也就是必须按照所处的社会等级使用服饰。如果出现低级人员穿高等级服饰的僭越现象,就意味着挑战社会秩序,会出现严重后果。历朝历代都将服饰制度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大事来抓,只要改朝换代就一定会“易服色、别衣服”,并不断加强服饰管理。
从周代开始,汉服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按照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服饰,逐渐形成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宴服的体系,类似于今天的大礼服、小礼服、工作服和休闲服的分类,并依据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不同礼仪场合使用服饰。另外,古人将人事与天事对应,又将服饰色彩与五行、时令等对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经过几千年的历程,汉服款式极其多样,不过今天所认可的汉服主要是几个强大王朝的服饰,如汉、唐、宋、明、清等,当代汉服设计主要是依据这些朝代的服饰。现在使用汉服已经不必考虑等级问题,色彩、纹样、面料等可以随意使用。现代汉服设计更加简约舒适,在不失美丽的同时,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我们生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穿汉服。但是,汉服因其显著的民族性特征,遵循一定的穿着礼仪,必定可以使穿着者更加优雅和自信。
无论风格、样式还是来源汉服都是相当复杂的
汉服是汉人的传统服饰,这个定义虽然不错,不过和没说也差不了多少。若刨根问底,汉人服饰是什么?名称如何而来?如何穿?汉人服饰和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可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首先需要了解汉人的由来,早期的汉人为后世服饰确定了基调。
汉人源于华夏人。“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大意是说不论文明的华夏人民还是四边的蛮夷,都臣服于周王的领导。《尚书》成书的过程非常复杂,今天很难确定这段文字是否出于周代。不过华夏一词肯定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中原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各国都称为夏或诸夏。孔子认为华与夏是同义字,华即是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尚书》以后的文献多将华夏作为一个词使用。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有高雅和广大的意思,“华”指服饰华美。《尚书正义》也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了晋楚绕角之役,晋国使用了析公的计策,大败楚军。然后“楚失华夏”,楚国失去了当时成为中原霸主的机会。这里所记的华夏就是指中原地区由周王分封的诸侯各国。
夏商时期华夷之间的区别并不严格,至春秋时期,夷夏相别的观念已很强烈。《左传·成公四年》记载:“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说的是鲁成公去晋国,晋侯对成公不恭。成公打算背叛晋国而与楚国媾和。季文子劝成公说,楚国虽然强大,但不是我们的同类,难道会爱我们吗?春秋时期的中原诸夏会把楚国归于夷狄。分布在中原四边的部落被称为“蛮、夷、戎、狄”。值得注意的是,区分华夷的标准并非血缘,而是文化。最初以宗族氏族区别夷夏尊卑的标准逐渐被文化标准代替。和中原诸夏采用同样礼俗和服饰的,就被认为是华夏同族,所以一些部落的华夷身份会出现变化。因为诸夏不待见楚国,楚王熊渠说出一番气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是楚成王时楚国向周王室进贡,楚庄王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带大军到周的都城外游行(问鼎中原的典故就出于此)。楚国不断在语言、服饰、礼乐等方面向中原学习,其成为诸夏一员的事实逐渐被中原各国接受,并在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
春秋时期,华夏各诸侯在周王室(至少在名义上)统一领导下,还是遵守礼节和讲道理的,不以吞并其他国家为目的。战国时期则“礼崩乐坏”,一番吞并战争以后秦国最终统一中原。秦朝也只经过短短十多年就被汉朝代替。汉朝持续了多年,这是一个强大帝国,也是汉民族名称的由来。
汉代以后,汉和华夏并用,指同一个意思。《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说的是关羽威震华夏。唐代韩偓《登南神光寺塔院》诗:“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至今华夏、中华、汉都是中国的代称。
汉名称来源即是汉服名称的来源。《易·系辞传》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人以炎黄为始祖,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也多以这一句作为引文,如《旧唐书·舆服志》第一句:“昔黄帝造车服。”《宋史·舆服志》:“昔者圣人作舆,轸之方以象地,盖之圆以象天。”《元史·舆服志》把《易·系辞传》的这段放在了第一句。古人认为汉服起于黄帝。现在普遍认为汉服源自殷商时期,出土的商代文物也可以看到与周代近似的服饰。从周代至今,华夏文明已经持续了多年,这期间不断有外来势力进入中原地区,汉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和同化了外来者。如前文所述,汉夷之分不在血缘,而在于文化,很多外来者因为文化趋同,被纳入了汉文化的范畴。服装作为汉礼的一部分,在历史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导致服饰演变,还有很多外来服饰(胡服)被汉人使用,以至于传统服饰风格样式极其多样。这些融入汉服体系的胡服也被称为汉服,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将胡人的短衣引进汉人的服饰系统。再如,袴褶服原来也是胡服,因其穿用方便,被汉人使用,隋唐以后成为一种普遍穿着的衣服。元代蒙古人穿着的辫线袄,演变为明代汉人普遍穿着的款式,称为曳撒。清代旗人袍服上的立领,则在后世演变为重要的汉服元素。所以,无论是从历史、风格、样式还是来源等方面分析,汉服都是相当复杂的。
从元代开始,汉服发展经历了很大的波折。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政府没有强迫各族统一服饰,而是各随其俗,汉人依旧穿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不过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汉服中有了不少蒙古服饰的元素。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打跑了元政权,建立汉政权的同时以宋代服饰为模板,建立了明代的服饰制度,但是宋代服饰样式多已失传,明代的服饰实际上完全是明代的特色。清统一全国后,强行统一服色,男性必须按照满人的打扮剃发穿衣,女子可以保留明代服饰。汉服传统在清代实际已经中断,明代服色基本只会出现在戏剧里。入关后的满人在语言、饮食、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都逐渐汉化,汉人也逐渐接受了满人服饰,汉族妇女也多穿旗人样式的袍。虽然,从文化角度来看,蒙古族和满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称他们的服饰是汉服却较为勉强。辛亥革命后,随着西风渐进,汉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西式服饰或者中西合璧的服饰成为主流。
服饰一旦经过搭配穿到身上便产生新的意义
服装除了包裹、保护、保暖等功能以外,还有着社会学的意义,因为穿衣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服饰一旦经过搭配,穿到身上便会产生新的意义,在不同的场合会被解读出不同的意思。
汉服是一个表意系统。每个朝代都会为服装制定一套服饰制度,确定服装的等级和使用范围。古代不按照制度穿衣,算是违法行为。所以,官服会通过颜色和图案表示自己的官级;百姓的衣服会通过款式显示自己所属的阶层。通常士人、农民和商人的穿着应该是明显不相同的(不排除某些乱世有例外)。现代人在穿衣时,已经不需要在乎这些规矩,但依旧有一套意义需要表达。
每个人实际上都参与了服饰的设计。每天穿衣服的时候,要考虑到服装如何搭配,戴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式样的丝巾、鞋子等。这个服饰搭配的过程,实际就是服装设计过程的一部分。设计师做衣服时虽然会考虑服装的适用场合、穿搭方式等,但实际上设计师完全左右不了受众最终如何使用这套服饰。穿着者最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服装搭配,并赋予服装实际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服装设计师。
不管穿着者如何搭配服饰,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要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一般情况下,服饰表达的意义主要包含个性(品位)暗示和身份(职业)暗示。
《汉书》里记有一个依靠穿衣而成功推销自己的人,这人便是江充。江充本是邯郸人,得罪了赵太子刘丹,被刘丹追杀,不得已逃到长安,向汉武帝告发刘丹的不法行为。江充在见汉武帝之前,先埋了个伏笔,请汉武帝准他穿着日常的服装来谒见,得到批准后,他穿了一身自己设计的且非常前卫的服饰去见汉武帝。据记载,江充的衣服是半透明的绉纱禅衣(没有里子的单层衣),门襟绕到后腰(称为曲裾),下摆呈燕尾状飘动,头戴高高的纱质的步摇冠,冠上饰有可飞扬的缨穗。江充本人比较伟岸,配上这一身走在时尚前沿的行头,着实是让汉武帝大吃一惊,对周围人感叹道:“燕赵固多奇士!”后来江充被封了个“直指绣衣使者”的官,专门管理京城王公贵族的不法行为。
现代人穿汉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向,一种是时尚,一种是保守。年纪比较大一些的人士,愿意穿民国时期那种立领、对襟、盘扣的衫子,属于保守型的穿着。时下的年轻人,穿汉服大都是为了时髦。所谓时髦,一般来说,就是指走在时尚前沿,或者穿着打扮属于极少数,在人群中明显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当下穿汉服的应该属于后者。
古代服饰必须依据身份穿用。现代穿着汉服则不必考虑上述的那些规定,但服饰的身份符号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汉服依旧可以区分出文士、仕女、丫鬟等身份,也有大礼服、小礼服和燕服的区别。如,襕衫和幞头表示文士,高髻和襦裙表示仕女,双环髻和窄衣裙表示小姑娘。大型典礼要用高等级面料,如锦缎制作的袍服和全套配饰组成的吉服;一般生活中则穿轻便淡雅的休闲服。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搭配汉服,但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合理选择款式和颜色,才能获得良好的穿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