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对仰韶小口尖底瓶的种种解释,透射出教科书的自以为是,北大学者实验的胶柱鼓瑟,以及某些生搬硬套古书的学者的刻舟求剑。
仰韶尖底瓶出土多件,其器到底为何物,叫何名,如何用,争论不休。中小学教材多以为是汲水器,还画了示意图,绳子穿过腰部双环,号称更方便汲水,甚至装满水就直立于水中,简直是神器!后来有北大自然科学方面的学者觉得于理不通,还进行了实验,结论是只能装一半,根本装不满更别说装满了还能立起来,超过一半还会翻倒,因为重心不稳嘛。原来教科书又撒了一个弥天大谎。教科书的说法是自以为是的臆说,这种说法竟然堂而皇之很多年,误人子弟遗祸不浅。北大学者的实验固然揭露了教科书的虚妄,但是这种实验方法就没有问题吗?本号看到的是胶柱鼓瑟。请看下文。某些学者又与《荀子》中孔子的说法相联系,搞得神神秘秘,似乎这种五六千年前盛装液体的普通器物有了很多高深莫测的哲学意味。什么“虚则敧,中则正,满则覆”,就是指尖底瓶。敧器固然有,但绝非这种仰韶小口尖底瓶。有人根据古文字形说尖底瓶就是“酉”,是装酒的。一个罐子坛子,装酒装水都可以,谁说就不能装水了?那么尖底瓶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看笔者绘制的下图——这么用不行吗?
瓶颈处的绳结是用来汲水的,穿过腰部双环的绳结在携带搬运时有固定的作用,在加热倾倒的时候与瓶颈的绳结一起有保持平衡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常见实用的器物。没有那么多神神秘秘的功能和意义。至于尖底,一是坚固耐用,再是插入泥土便于竖立,仅此而已。如果容量为几斤的,就是古人随身携带的水壶水瓶,用绳结固定在身上。如果是几十斤的大罐子,就是给家里汲水的,绳结可以用来提,甚至背。其实不难看出,仅在腰部双环使用绳结,势必重心不稳容易倾覆。难道仰韶古人不知道把双环位置上移以保持平衡吗?因为没有必要,瓶颈处肯定也有绳结。腰部双环穿绳只是为了一起参与保持平衡,所以位置居中甚至靠下。教科书、北大学者还有某些历史文化考古方面的专家,眼睛只盯着腰部双环,却对于瓶颈处视而不见,便去主观臆断也好,去“科学实验”也好,去附会古书也好,都是貌似高深莫测实则枉顾常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