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双环 > 双环工艺 > 正文 > 正文

看展指南想欣赏古代服饰这份重点展品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19 15:06:58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展一月有余

以其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

吸引了一大批古代服饰的拥趸

也获得了线上线下的广泛好评

↓↓↓

想看展,先别急

这里有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

关于展览的缘起、成型

还有一些设计理念

我们的策展老师都有介绍

↓↓↓

怎么样,是不是兴趣一下就来了?

小编今天推出一份“预习资料”

对重点展品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信您看完后再来观展

会更好地理解咱们的古代服饰文化!

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分别长4厘米、6.2厘米、7.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三件骨针分别出土于河南陕县的庙底沟和三里桥,均属新石器时代。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尾端有的带孔,有的无孔。制作经过切割、打磨、钻孔等多项工序,需具备较高的工艺技术。新石器时代出土众多骨针,表明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纺织缝制技术也逐步提高。

彩陶靴

■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

■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

■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表面以黑彩绘制几何线带图案。

陶靴虽然是一种容器,但其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组玉佩

■战国

■-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组玉佩为挂在腰间巿以上的饰物,虽然也基本出土于墓葬,但与覆面上的玉饰件性质完全不同,组玉佩大多数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礼记·玉藻》有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这与当时贵族标榜的步态也有关系,身份越高,迈步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武士俑

■西汉

■高48.5厘米

■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中的武士俑一般着三重衣,即内衣、中衣和外衣,指挥俑、中级武官俑和一般士卒衣着各有不同。此两俑均戴弁,弁下衬帻,上身外着黑色窄袖短深衣,腰间系带,衣领处可见白色中单及内衣,下着裤。从服饰判断,其身份应为一般士卒。曲裾袍服多通身紧扎,男衣腰系革带,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但武士为战斗需要,则多穿短衣。

六棱金带钩

■春秋

■长5.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带钩为金质,通身无饰,呈琵琶形。带钩的主要用途为系连革带,使革带系牢于衣袍上。

蟠龙双龟纹鎏金铜带头

■西汉

■长8.7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

■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此带头作横长方形,表面鎏金,牌心浮雕蟠龙双龟缠绕纹,龙昂首,躯体卷屈成两圈相连的“∞”字形,两圈内各有一龟,位置倒向,均引颈回首。背面平素,中间竖立两个长条形的环钮。带头出于内棺中部左右各一块。

在横长方形铜片上铸出透雕或浮雕动物纹,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服饰特色之一。在中国长城内外燕山一带及蒙古和西伯利亚发现的带头多以羊纹为主。器物上以龟为饰,则是商周中原文化所独有。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龟的形象更多。可见,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蟠龙双龟纹样具有强烈的汉地特征。

有孔金带头(附穿针)

■西汉

■每块带板长13.3、宽6厘米,扣舌长3.3厘米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该组带头为金扣嵌贝腰带的组件,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穿针组成,但带体已朽坏不存。带板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体为猛兽咬斗场面,主体纹饰的周边为勾喙鸟首纹。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针穿入。

这副金带头造型华美、工艺精湛,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彩绘木雕女舞俑

■汉

■高15.8厘米

■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木俑以白粉作底,墨绘头发、眼眉和衣服轮廓,头部高高束起发髻,上身着深色长袖衣,下身穿浅色裙,双臂屈伸表现出舞蹈姿势。雕刻刀工简练,仅表现出舞者的大致轮廓,却能显示出舞蹈的翩翩动态,其头上的圆形发髻呈现出汉代特色。

戴鹖冠三彩俑

■唐

■高96.5厘米

■陕西西安独孤思贞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俑立于束腰台座上,眉头紧锁,眼神凌厉。头戴鹖冠,身着交领宽袖袍,外罩裲裆铠;双手交握于胸前,袍领与裲裆铠前片施白色釉,袍底白色,裙缘为白色百褶边。

古代武官佩戴鹖冠,象征无往不胜。北魏武士鹖冠上的鹖鸟栖息于冠顶,唐代鹖冠则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型,鹖鸟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造型高大,冠后还有包叶,颇为生动,造型似雀。

中兴四将图

■宋

■纵27厘米,画心9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兴四将”指宋室南渡过程中的四位战功卓绝的将领,具体人物尚有出入,据现有榜题所示,四将依次为“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及“岳鄂王飞”。画中四将或戴头巾或戴幞头,皆着圆领窄袖袍,腰束銙带,脚着靴。四将各有一武官侍从,身着便装,便装外加彩绣捍腰。

陇西恭献王李贞像

■明

■画心纵厘米,横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李贞为朱元璋姐姐曹国长公主之夫,陇西恭献王一世。图中李贞着右衽交领宽袖冕服。手持笏板拱手于胸前,头戴九旒冕,腰前为蔽膝,腰系大带,外佩玉带,身后有大绶,图中可见玉佩垂于腿边,足穿云头赤舄。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

■清

■横.8厘米,纵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朱佛女,明太祖朱元璋二姐,为明朝开国将领一世陇西恭献王李贞原配。由于朱佛女在大明立国之前就已经去世,后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此像应是后代根据她长公主的身份追摹的。画中朱佛女头戴翟冠,身着红色大衫,深青色霞帔,下坠金帔坠。

金丝?髻

■明

■高9厘米,直径11厘米,重64克

■无锡博物院藏

?髻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此件?髻由细金丝编结而成,两侧做成长条状镂空钱纹装饰,顶部向后收分,略成弧形。前后左右编结时均留有小孔,用以插簪饰。此种形制的?髻是明代常见的样式。

“嘉靖廿六年”金帔坠(一对)

■明

■通高16.5厘米,宽7.5厘米,重71.8克/71.4克

■年江西省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帔坠为金质,中空,两面透雕翟纹,顶部尖端有孔,穿以挂钩。其一刻有“银作局嘉靖廿六年八月造金一两九钱”字样。另一刻有“银作局正德九年十月十日内金一两九钱”字样。将文献记载与出土的实物相对照,可知此物应为霞帔坠子。

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清

■身长厘米

■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领,裾左开,缀铜鎏金扣四枚。石青纱地,其上采用圆金线及各色丝线以妆花技法织就金龙、四合如意云、海水江崖等纹样,缘饰蓝色团龙杂宝织金缎及平金边各一。领口系黄签一,墨书:“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为康熙皇帝御用朝袍。

《皇朝礼器图》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命允禄、蒋溥等初纂《皇朝礼器图》。它既是一部描绘清代礼器的图谱,也是一部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皇朝礼器图》有多个版本,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为乾隆年间内府彩绘本,共十八卷,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六个部分。

如果您还想更深入地

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小编在此推荐两本书

↓↓↓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古代服饰发展变化的著作,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丰富的实物和文物样例来说明服饰演变的过程,是一部深入浅出、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服饰史专著。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是对中国古代车舆、冕冠、服饰进行研究的论文集。上编通过对车舆各个细节、部位的探讨,提出了中国古代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为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中国服装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下编是对《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的校释,所引实物年代清楚、性质明确,为治舆服史者了解和利用古文献提供了方便。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年2月6日开展

地点:北18展厅

票价:免费

记得提前预约哦!

扫描上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uanghuana.com/shgy/938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双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