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双环 > 双环工艺 > 正文 > 正文

明朝,河北一县在科考时常有父子兄弟连续考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3 12:23:14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在清朝的《畿辅通志》河间府舆地图中,阜城县城池的形状很是奇特,是两个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圆形。看清光绪年间所修的《阜城县志》,其中的舆图和城图两幅图片中,其城池也呈两环相连的形状,只不过一大一小,东城小、西城大。而在民国时期由“华北水利委员会”绘制的五万分之一三色地形图中,阜城县城墙却仅呈一头大一头小的哑铃形,此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卫星图上,看到了和民国时期绘制的地形图差不多,已经没有了清朝时那个两环相联的结构。这是怎么回事呢?

《畿辅通志》中的河间府舆地图

阜城县城墙开始为土城,周围长五里。明成化已丑(年),知县林恭向上级申请扩建,新建城上有两门,城有六门,阜城城墙那时就具备了清朝《畿辅通志》、《阜城县志》上的双环相连的形状。

清光绪《阜城县志》中的阜城县总图

崇祯壬午(年),阜城县城遭受兵燹,城池倒塌。清顺治五年戊子(年)知县张昌祚重修城池,为了节省投资,把明成化时林恭所筑的东城新墙拆毁,截堵重建。双环相连的结构被破坏,就呈现出民国地图上形状。

为何在清朝的地图上仍然将阜城县城绘制成为双环相连的形状呢?这个双环结构的城池对于阜城人来说太重要了。

清光绪《阜城县志》中的阜城县城图

阜城县城自明成化年间扩建后,在正德、嘉靖时也曾遭受过兵灾,城池也数次重建,嘉靖时主持重修城池的是知县姜密。姜密的父亲是山东解元姜心泉,他精通堪舆,即风水之术。他到阜城随姜密养老,看到阜城的城池为双环形状,认为“双环无冲,主父子兄弟蝉联甲科”,就是说阜城因为双环结构,并且“无冲”,在参加科考时容易出现一家中的父子、兄弟都考上的情况。

阜城县明朝进士图

在明代阜城的张、周、祁、高、倪、袁、蒋等家族中,均出现父子兄弟相继登进士榜、举人榜的情况,特别是倪姓、高姓两族均有8人登榜。

阜城县明朝举人图,可见同姓的人太多了

但是这一状况却因明清之间的战乱被毁。清顺治五年戊子(年)知县张昌祚重修城池时,因为将林恭所增的东城新垣截堵重建,“双环无冲,主父子兄弟蝉联甲科”的局势被破坏,风水发生了改变,在那之后在科举中考上并且当官的“稀如晨星”。

康熙年间,知县钱式庄也精通堪舆,认为张昌祚割城肩的举动为“青龙失緾,主文风不振”。于是重修文庙,并且在学宫东南建起了高耸的文昌阁,多少算是补救之法,但也仅仅是“文风稍振,究不及未割之前也”。

民国时期阜城县城图

清朝光绪年间的《阜城县志》对张昌祚建城之举颇有微词,在“城池”条中评论:

凡浚筑城池,必面形势辨龙砂,详审经宫,而后定址。兴工传之久远,有益无害,未可取便一时轻议改作也。阜城自己丑扩筑后,居民富庶、县境内科第蝉联,宦绩炳耀,自戊子截筑以来,虽城狭易守,不为无说,而街坊荒落,难复旧观,科第仕宦亦复稀如晨星,是岂民不务本业、士不勤修之过與?

这段话大意是,修建城池是个很慎重的工作,在建之前得有个详细规划,仔细堪察后才能确定城址,不能因为图一时的便利,就轻易改变城址和结构。重修后城市有所缩小,虽然便于防守,但街坊荒废了,难以恢复旧观,科举时能考上作官的人很少了,这难道说是民不务本业,读书人不勤恳吗?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的阜城县城

正是因为阜城在明朝时的城池对于科考有着极好的“加成”,阜城人在清朝双环结构已经被破坏后,仍还在感叹、回味城池有着双环结构时的辉煌,因此在清朝的各舆图中仍然绘成双环结构。直到在以近代科技精确绘制的地图中,才真实的表现出了城池状况。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uanghuana.com/shgy/11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双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