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位于广济北路与永昌泾大道交叉口东南角的漕湖综合文体中心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据悉,与以往的建设项目有所不同,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品质高,被作为文化地标打造的漕湖综合文体中心,从前期设计开始就综合运用了BIM技术,建设中融入不少建筑技术的“黑科技”,来提高施工效率及质量、保障工程进度。
简单来说,提前在电脑中搭积木
据了解,目前项目桩基工作已接近尾声,本月中下旬将进行下一步土方工程,预计年二季度竣工验收后,市民们就可以陆续在此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该项目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规划地上5层,地下2层,涵盖:多功能影剧院、游泳馆、篮球馆、羽球馆、乒乓球、攀岩、跆拳道、瑜伽、健身房、少儿培训、社会公益等多种文体功能。项目以“和合双环”为主要的设计主张,寓意苏相合作区和谐共赢、合作无间。
由于文体中心空间结构复杂,部分区域管线密集、施工时间长且施工工艺复杂,采用传统的工艺难度比较大,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无法预估,而BIM技术的融入让这些问题变得有据可依。
“BIM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最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模型。打个比方,就是提前在电脑中搭积木。”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漕湖综合文体中心项目中,从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都运用了这项技术。在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全流程提前解决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碰撞问题、模型优化、节点深化等问题。
举例来说,在项目设计阶段,BIM作为辅助审图工具,就对建筑、结构、设备之间的协调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同步建模,建筑模型与机电模型进行综合协调,对设备管线进行优化设计,可以解决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把大量在施工阶段才能发现的问题提前解决在设计图纸上,极大地提升项目沟通效率和施工图设计质量。
施工中的返工和拆改对比于常规工程减少了65%以上的返工
由于漕湖综合文体中心项目空间结构复杂,部分区域管线密集,BIM针对管线复杂区进行了模型优化。“一旦设计管道之间出现碰撞,那么三维模型上会马上提出碰撞报告。”该负责人说,正是通过进行碰撞分析,项目在设计阶段提前解决了90%以上的模型碰撞问题,施工中的返工和拆改对比于常规工程减少了65%以上的返工,以此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利用BIM可视化功能进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可以用最实际的方式体现降本增效,践行低碳施工的理念。
而在完成管线优化后,利用BIM模型进行净高分析,可以提前发现不满足净高要求功能和美观需求的部位。未来在施工阶段,可以通过手机将BIM模型查看、质安巡检、进度调度等管理流程数字化管理,分析结果可直接推送到管理人员手机进行处理,提升项目流程效率。项目建设状态还可通过无人机巡检、全景监控实时回传,通过应用相关物联网技术,为工地安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实现工地的智慧化管控。
BIM技术的智能还不仅仅局限于此。作为一套可利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BIM对于漕湖综合文体中心落成后的运营管理也将发挥积极的功效。
据了解,除漕湖综合文体中心外,目前苏相合作区建设管理局组织BIM专家团队还成功完成了对华亚智能、长风药业、SXDK地块等在内的8个新建项目的规划方案阶段BIM审查,以及八方新能源项目的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审查。下一步,苏相合作区将依据《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BIM技术应用指南(试行)》方案,开展更多试点应用,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更好地为数字苏相建设赋能。
通讯员吕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於苏云
校对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