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罡神功相传传于上清界八景宫,为太上老君点化世上修道之士进入三清玉境而留于世的《天罡枢机》,实乃中国道家修持奇门玄功的必须之课,进入多重空间的不二法门。其以武学、道学、玄学、神学的多重价值,若无天罡神功护体谈何举手投足,笑谈之间震敌放敌于丈外的高深内功,谈何元神、阴神、阳神的出游,谈何出入三界,沟通万灵……
天罡神功是中国道家必修之课,是以《天罡枢机》为核心,由武入道的上古内功,以采纳天地浩然之正气,修吾王将之风范,内圣外王的脱俗气质,直纳七星罡气,化灾解难走向人生辉煌的奇功异法。
天罡神功修持密要:此部密要是本门历代心法,如果不能掌握修持密要,很难有所成就,用此部心法,效果有三。1、和别人同样花费时间,得功比别人快的多;2、自身潜能很容易被激发出;3、由武入道始于此部,一部高深绝妙的神功,历代都是由心传口授而单脉相承,因而并非是多少字句来确定,今吾尽心而整理,根据自身所修所悟,希望此部资料真正的适应于各阶层功夫爱好者,能为发展吾无极门之奇门玄功而尽心、尽力。望修持者能根据上部内部资料得悟而出,以印证上古奇门玄功武学,现在把修持天罡神功无上密要介绍如下,希望由此而能入道。
凡修持天罡神功,必须吸纳天地之间浩然正气,养吾王将之风,直收北斗七星之罡气为我所用,修正身心,从而可达天地人三才相合,把握阴阳,采纳天罡之气必须从北斗之星宿之气,天地浩然正气是辅助此部修持方法并非以其气为主,而是以气炼功,由功化罡,自身能量一足,自然采纳外界高能信息越快,同时可把自己的胸怀,理智激发的宽广,高能,只有自心宽广才能容纳一切,而在社会能有一番作为,因而可成王将之风。
天罡神功是以采纳外界高信息、高能量,自身结构的调整,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的特殊调整之后,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自然流畅,内修阴阳之气,外练潇洒飘逸之神态,三易四正:三易(精气神),四正(身、手、眼、步)通过步法、身法、的调整,就可直收七星罡气,转化,从而即可一跃成为武学之奇才,如有上乘天赋,成就无法估量。
天罡壮元行气桩:
凡修持内功者必须先从养气、采气、真气运行着手,养气桩:养气桩主要是把自身元气集汇于丹田(每个人都有元气,即先天之气,把元气聚存之后才能有希望自纳宇宙高能量,如果一开始就采纳宇宙之精华很难,如果由此而入手就能自然功成,而达到人练功、功修人,全身何处不太极的神明阶段,概是由此而来,希望能把根基做牢,养气桩不分时间,无固定姿势,行站坐卧皆可修持,从而可达自然禅,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修持,其功力的进展可想而知,经过几天几月的修持,绝对能达到别门派,闻鸡起舞、披星戴斗几载的成就,因而就有一次修持终生受益,并且人不练功、功练人,只上功、不退功的上乘之奇功,把元气聚集就像一粒种子,放进适应的环境土壤里,随着时间就会生根发芽,希望有志于此部武学者,勤奋用功修持,成功之门就向你敞开。)
无论采取什么姿势(刚开始时还是把桩架调整好最佳,随着时间增长,功力深厚之后即可达到无形无相,奇门玄功的另一种无相神功。注:无相神功系无极门的高深功法,天罡神功系基础功法,无相神功必须入门以后,方可有缘修持,暂不多叙),先以站桩必须做到身心中正、头顶上顶(虚领顶劲),头正项梗,嘴下巴微收,舌抵上腭,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小腹放松,两跨内夹,收肛提阴,命门穴后顶,两膝微曲,两脚跟宽于肩,脚尖于肩等宽成内八字,两手捂于丹田,意念观想(脐下三寸),丹田有颗红色的球,随着自己的呼吸,呼气变小、变暗,吸气变大、变亮(自然式呼吸、吸气小腹凸,呼气小腹下凹)。逆式呼吸:主要是修持中丹田(膻中,两乳根正中点),即吸气小腹内收,呼气小腹凸起。随着呼吸自身的元气徐徐流注到下丹田,小腹变的充实,行站坐卧都可按此要领去做,时间不限,根据不同的素质都可有效。采气桩:在养气桩有一定火候两三天,小腹能发胀,充实之后)两手在下丹田成抱球状,两手心相对,随着呼吸一开一合,感觉手心劳宫穴的感觉,有无被推拉,热凉麻胀跳的感觉(有上叙的一种即可),一手不动,另一手虚对不懂的手划圆,感觉有无气感,再一个方法,两手掌相合,以手掌掌根横纹为标准,两手相合,比较一下哪个手掌长,绝无相同的,把短的,加意念,变长变长……三两分钟后以刚才比较法再做一次比较,手指变长时有无气冲的感觉?自己没事的时候即可修比较。
有上叙的气感之后,即可进入到采气,各个门派都有些采气的方法,方法不同也就产生的功效不同,但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修持自身功力,本门所授天罡采气法。是本门秘而不宣的一门玄学,可在任何功法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奇效,也可单独做为一门武学来修持,也是进入无极门必须要修持功夫之一,本门历代门人,都在年少之际修出一身高超功力,无不借助于此部采气秘法,望有缘得者精研深悟,功力自是不同凡响,虽然各门派都有其精义,但象本门如此直收宇宙高能增功,快速激发自身潜能实属罕见,世俗听之必疑,实乃愚夫之见也。
前面已经介绍,天罡神功的修持必须采纳七星罡气为主,天地浩然正气为辅,现先把采气之根宗介绍如下,按此部可举一反三,采纳宇宙多种高能(根据自身所需而定),先以站桩式(北斗七星罡阵容后详叙),姿势和养气桩相同,两手结成莲花印(拇指与中指相抵其余三指自然伸开)分别垂于两体侧,自然呼吸片刻,自然一片真静(清净、舒适),吸气两手上抬,抬到头顶成抱球状,呼气下放,经体前落到原位,注:两手上抬时从体侧,逆式呼吸法,意念观想,宇宙之间高能量信息在双掌上抬时聚汇头顶上方,呼气时沿身体中脉,下落下放到丹田,全身毛孔都要打开,一齐吸采宇宙高能量把自身肉体修炼成宇宙高能量的化身,宇宙信息的中转站,超越世俗得果证位。
天罡真气运行桩:
在上述采气完成后,身体内部自有气机,丹田元气也足,此时即可进行真气运行桩,桩架同上(姿势:自然站立片刻,两脚分开脚宽于肩、脚尖于肩齐,扣成内八字,脚趾抓地,脚心涌泉穴上收,两小腿外撑两膝盖前顶,两大腿内夹,收肛提阴,臀部下坐,松腰、顶腰(命门穴后抵),含胸拔背,松肩坠肘,两手前抬,手腕于肩平,手部自然下放,两手部使用内拢,两臂外撑,两肩内收,头正项梗,舌抵上腭,两目平视,百会上顶,整个身体处于屈松状态,自然呼吸(吸气小腹凸起,呼气下凹),意念:等到小腹有热胀感可意守设想,一颗红色的球随吸变大,呼变小,吸变亮,呼变暗,以意引导在丹田旋转,一段时日后可把真元(丹田元气)上调至膻中穴,上下升降,直至吸气时丹田真元下行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脑户-百会;呼气,百会下降印堂-承浆-鹊桥-天突-膻中-丹田,至此已达一呼一吸一太极。到周天循环,刚开始修持时可用意念,等待真气充足后自是水到渠成,古语言:“人(炁)过三关必成圣贤,真气周天运行如达到,即具武学天赋,武学境界自是飞跃,此成效非笔墨所尽,希望学者能认真修持,用真气打通周天,印证上古奇门玄功。注:此桩是万功之宗祖,因内部经络真气自结,身体已具超能量,自有场的存在(呼吸七次,丹田充实,以丹田发炁上行至鼻喷出,全身绷紧、抖放,自有一种波动,传遍全身,发音、喷气时可用拳击打胸窝等不抗打处,亲自体悟以波组成场布满整体,抗击,健康,充满气机,一般七天即可背、胸、腹、四肢经得起同等素质者拳打脚踢,真元运行周天后即能产生反弹震伤力,望认真修持。
注:如果想把天罡神功练好,必须明白意念于元气的相互关系,意于气在人体内是无声无息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在人体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体内的气不只是元气,而另有先天元气(两肾所生的真气),后天元气(含有物质性并带有磁感的外气),食五谷经过脾胃脏腑的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这些气总称内气,也叫丹田之气。
内气在丹田形成,确实成为人生命的根源,始终贯通于周身,无处不达,否则,则是病变。若气流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等,若流于经络则为经络元气,流于脉中与血共行则为营气,行于肌肤毫毛则为卫气,都知道血是人体中最为宝贵的,然而血于气相比,气更宝贵,气为主,血为副,气为阳,血为阴,气为卫,血为营,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生机旺盛,自古道家都把丹田认为炼制玄丹的丹炉,因而本部真气运行自是可成一部,而上功之速,绝非笔墨所言。
天罡阴阳桩:
先在地上划一条直线,先以右势:右脚上前一步,右脚尖内扣45度紧贴直线,左脚内侧贴直线正直,两脚分在直线两侧,姿势要领,前脚脚尖内扣,膝盖前顶,外撑,后脚正膝盖下跪,上体端正,如前式要领,全身重量前三后七自成玄机,右手上抬食指于鼻平,于脚尖成垂线,在身体的正前方,后手食指尖置于前手肘部下约一寸,守住中线,自然式呼吸片刻,在整个身体骨架均已处于含蓄待发状态,即意念观想,自己变的高大无比,呼气时,身体重量前移前脚,全身绷紧,鼻喷气要迅速,喷气后身体恢复原位,喷气时意念想象一座山象自己倾倒压来,喷气时把山震飞、震碎。此部功最主要是在修持时,采纳北斗七星罡气,以期罡气护体,功力通玄,此部机妙,在于玄枢,三七之数须用心细虑,左右两势靠自己勤奋揣悟,抗活性击打,发力放人自有奇效。
天罡行桩功:
天罡行桩功又名天罡阴阳步,此行桩是以禹步(结合星宿地磁)采纳七星罡气,激发自身潜能,从而以武入道,功达地行仙。“史传禹步、盖是夏禹所为术,召设神灵之行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巨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人术,自兹还术无不验”。足见行桩功的修持玄妙之处绝非笔墨所述,天罡行桩功,是首先以内气为主,采纳七星罡气,古人云“夫步罡者飞天之精,摄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气齐并……九步象九灵万罡之祖力……凡步星之际,先运出三元五行之神,然后摄履也”。《玄罡真旨武道心语》中有拙著:“步罡踏斗”以此法得之一二,本能发力,震敌飞出,不难办,暂先把天罡阴阳步叙述下:
先以天罡两仪桩姿势,以左腿在前为例,右腿抬起,重量移至前左脚,右脚脚尖内扣,落步桩稳,成右势,如此反复行桩,体内真气自是布满全身,七星罡步:有以上基础后,即可修持七星罡步,如行桩式,在要落地时,后脚蹬地,前脚划行约一步,后脚立即跟上,成天罡两仪桩,此步主要是,前脚前滑步对重量前冲在前脚,刚要落稳时后脚即跟,重量转移后脚,前三后七,动时前七后三,其中的阴阳转化,玄妙之机在于自身中枢。意念:在修持此部功时要注意形松意紧,外松内紧,抬腿上步时,意想面前一座山在自己上步抬掌之际震飞天边,身体始终协调一致,手足配合默契,体悟体内阴阳转化之玄妙。
天罡太极双环功:
此部功法主要时修持自身于宇宙融会一体,自身百脉开通达到天地人合一,采纳宇宙高能信息,由气转化成功,修持超能量,接受高信息,激发自身潜在素质,外修飘逸,潇洒大度的形貌,内修精气神,神光内含,武学上乘天赋素质的气质,此中功简意远,还望得此法缘者体悟印证,早日步入强者之林。
姿势:先以天罡混元桩站立片刻,右脚逐渐蹬地,身体重量慢慢转移至左脚上,上体左转体90度,两脚原位不动,重量全部着落左脚时,左脚蹬地,上体缓缓转体,重量移至右脚上,右转体90度(转体度数是以正面为准),体悟两脚的力量转移,其中的阴阳虚实转化。
注:如,左脚蹬地,膝盖内扣,重量转移至右脚时左胯内含,右脚蹬地时,左胯外展,膝盖外撑,重量全部转移至左脚时,再重复上述,右脚要领相同,两腿的膝盖运行路线划圆,两膝盖一虚一实划圆,脚趾抓地,整体的各个关节斗活动运转,两胯重量转移直接通过内收。外展而使脚功踢击时的速度增快,高度力量提高,此中修持是内家武学有别于其他各门功夫,不用硬压、强制、死拍、蛮打、拉筋、压腿,而超过世俗的练法,其在搏击之中的灵活,攻击力的威力,以及透力、杀伤力绝非世俗所比拟。把上述的下盘掌握住后,就开始两手于两脚的配合,如,左转体时,右手下压转至90度时右手的位置于丹田平,左手上抬至鼻尖平,两手掌始终相对,距离不变,两手抱球状,左脚蹬地,身体重量右移,右转体时,右手慢慢上抬,移至右脚时转体亦随着转到90度,右手相随至于鼻平,右脚蹬地,右手下压,左上上抬,要领一样,如此反复练习,仔细体悟身体于宇宙合一的感觉,特别指出,两手始终相对,距离不变,每只手所行路线均是圆形,两个圆在正体位时有重叠,故称太极双环功,古人云,千招万变不如胸前一转,此部功法是修持出全身何处无太极的神明之境的必修之功,其真正的内涵,养生炼丹,天人合一,陶冶性情,修持风格,神光内含,功高归真的太上妙门。
天罡太极双环功掌握住,其全身关节无有不动,百脉自开,胯的虚实变化直接激发丹田之元气,带动人体中脉,身体各部协调一致,以脚蹬地催动身体、膝部,膝部运动传至胯部,以胯催腰,以腰带身,以体促使两臂,以肘带手,其中内涵,望自己体悟,象风吹拂柳,至柔至灵,全身无处不太极,无有着象,大道至简,着象刚僵,无形无意,至虚至灵之境界。
刚开始修持时,可用意念(本部天罡神功不传之密就在于刚开始时以意领气,注重用意念,到一定境界之后,无需用意念,因而功夫界上有火候之说,功至大境,必经自己心血汗水,体悟而得,各门各派为什么都难修持到前代高手的境界,是因为注重功法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里指出,望缘者得之大悟)。
天罡太极双环功修持时可用意念,强大的对手冲过来,身体转动,两手划圆,以四两拨千斤把他抛出或对手冲过来,身体重量一到,意想对方一挨上即震飞,再次修持时,自行体悟柔而不浮,刚而不僵,至空至灵,清虚无拘的感觉,在转动时,做到慢而不停,一呼一吸于自身一开一合协调一致,拳练千遍其义自见,无需我多言。
天罡修丹纳能功:
此部以打坐静修,把外界的气采纳,在自身体内转化成功,成为超能量,以功炼丹,直达大道,直出世俗,脱骨换胎,具上乘,根器天赋,此功善养浩然之罡气,速合天地,悟参玄奇无上大方便法门。
修持时可采用散盘、单盘、双盘,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上体端正,头部虚灵顶劲,头正项梗,含胸拔背,调正身心,自然呼吸,两手心向上放于膝盖上,或两手重叠放于丹田部,或一手掌放于丹田,一手抬起,食指于拇指相抵,结成莲花印,指尖于鼻平,整个身心处于恬静浩然状态之中,呼吸细慢匀长,入静后即有彩虹或红光、白光在天目闪烁,不要强求,做到勿求勿忘,松静自然,体悟自身于宇宙合一的感觉,自身变大空无的感觉,如果身体出现,热麻、凉胀、酸、痛、沉、重等感觉,不必去理,如果某部位有病的感觉亦属正常。
意念:天地浩然正气,齐集身体周围,从毛孔进入骨髓,再从骨髓汇在丹田,丹田如火球,发光发亮,最好修持此部功时选择晚上,采纳七星罡气,一般修持几次即有明显的气感,丹田气充足即可意引打通小周天,游走十二经络,百脉即开,修持此部功法面授者均打开天门,而进入大道,函授实难述清,望我学子把握此部法缘,如有机会可亲到我处打通天门也好早进入大道,特别说明,此部资料是吾亲自编著、习者修持此部功法时如能接通师门信息,把吾修真照放于面前,在吾法身加持下也可打开天门,天门即百会穴,可用手摸到凹坑(打开后)也有本身是开的,希望由此而得悟玄机。
霹雳试威:此部是把体内能量外放的重要环节。古人早就发现,人体感应论,认为人身是小天地,人体各部分皆与大天地相符相应,其头象天、足象地,四肢象四季,五脏象五行,其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相感,此相同相感是建立在先天元气基础上的,人一降世,即入后天,其精气神便逐渐染上种种情欲滓质,不能与天地相感,必须通过修炼,去除其滓质,回复到先天纯净的状态中去,即大道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才能起到感应作用,即以我之气合天地之气,以我之神合天地之神,人身以气而呼吸,道法以气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由气,气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气冲和,归根复命,行站坐卧绵绵若存,养其浩然正气。
霹雳试威有一定内功基础后即可进入此部修持,此是把站桩所的来的整体内劲外发的重要环节,此部是以行桩功为根本,达到至虚至灵的内功外放,在行桩功中已经说明行法,在此略多述,《天罡神功》中已经简介,怕学者不能详解领悟,现尽力详述,恐难尽意。
以行桩功上步,面对一堵墙或者一颗大树(刚开始时,上步后脚紧跟,呼气,全身随呼吸变紧,注意,丹田以场所传动的感觉,外松内紧,曲中求直,直中求曲,内气外放)。以手脚一起到,以手掌击树,后脚紧跟,注意双臂无论如何都不能弯曲,一旦弯曲内功传递则受阻,气力则不完整。
如果对树发出公斤的力量则树对你反作用力是多少?相等!如果你发的整体力越大越会被反震或反弹除去,因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是相等的,你如果以内功发力,则会被反弹出数丈则不为奇,请注意体悟发力时的感觉,如果一旦掌握住则可用于多样发力,单指、手背、胳膊、腿等部位,尽力求得何处不太极,何处不发力之境界,此功一般经过数次则可掌握住,此部资料吾以尽力详叙,但仍有不足之处,忘见谅。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
从人体构造来看,水占比大约为70%-80%。脏腑经络和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水的摄取、运行、代谢,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产生水湿,如脾胃吸收水有障碍则会腹泻。外部环境对人体吸收湿气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三伏天就是湿气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我们以下这些不好的习惯也会加重湿气的产生。
1.贪凉: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给“湿邪”入侵创造机会。
2.不吹干头发就睡: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
3.对着空调吹: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4.睡眠差: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5.喝大酒:啤酒烧烤是很多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别忘了酒助“湿邪”,尽量少碰。
6.老坐着: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
7.穿得少:“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风光雄奇秀丽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耸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积。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的哲学、科学、风俗、民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宣扬以“道”为中心的学说。他从“道法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老祖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这是各民族都有过的原始思维的表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远古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神仙住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之中,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灵芝,住黄金宫阙,观奇花瑶草,畜珍禽异兽,特别是掌握着长生不老之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土也就应运而生。他们扬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为了能长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当然,这样的愿望是无从实现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道教正式产生。从此以后,方士变成了道士,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逐渐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将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比起过去的神仙信仰有显著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本人的自我修炼。也就是说,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责任自然在于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佛教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突出地表现在“贵生”上。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地忏悔和苦苦地修炼,以求得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养生的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我国的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正是道士们修炼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渐变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信徒们认为求仙有术,只要清心静修自有神仙指点。由于术数有别,一旦修炼成功,有的可成为天仙,有的可以成为地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它们大多是名山胜景,都可以实指某地。道书中有唐道士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观图》,唐末杜光庭编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二书所载虽不尽相同,但都详叙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处。按照道教的说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动就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道士将这些地方编排在案,于是就有了那么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虚无而幽深的玄理具体化了,对道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洞天福地看道教发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国众多的名山,虽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数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沉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终南山离古都西安很近,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隐居之处。楼观台就在终南山的北麓,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的“观”就是从这里沿用下来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他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星望气之所,所以名之为草楼观。老子由楚地西来秦国,尹喜就恳请他到草楼观,挽留他在这里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写下了这一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楼观台还有说经台和老子系牛处等,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圣迹。
南北朝时期,楼观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道观。当时社会动荡,许多道士潜来终南山隐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高道,形成了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这里的道教进入了鼎盛阶段。唐初皇帝以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又得到过楼观台道士的资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楼观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渊亲临楼观台拜谒老子,并赐地十多顷,敕令扩建宫观,特修建宗圣宫,意为“祖宗贤圣”之宫,从此以后赏赐不断。金元之际,王重阳在终南山下隐居修道,后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全真道。这个道派,迅速发展,特别在北方影响很大,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两大道派之一。楼观奉全真道龙门宗,并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开道教玄义,被尊为道教始祖,楼观为老子说经传道之地,道门公认道教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说经台,就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为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建于海拔560米的峰顶。这里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灵气。从这里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炼丹炉,东南有老子打铁淬火的仰天池,附近还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这里现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宋米芾、苏轼等人的诗碑和诗词刻石,元赵子昂的隶书《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岑参、温庭筠、苏轼、苏辙、萨都刺等的题诗,留下了历代著名诗人游览楼观台的体验。
江西龙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据道书中记载,第一代天师曾在这里修道炼丹。到了晋代,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龙虎山祖师玄坛”。从此以后,历代子孙就都居住在此,继承祖训,世袭道统,传道布教,至今已传六十三代。这里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又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天师府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谈到道教名山,自然会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来有名,活跃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隐居修炼。他们擅长医道,精于药理,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之名为茅山。后来,道教在此兴起,就尊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离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来此隐修,使茅山逐渐成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来茅山隐居,对茅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声望很高的大学者,有各种著述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方技,还擅长于辞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为师,朝廷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向他请教。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
隋唐之时,茅山已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们除根据《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术外,又钻研《易》学和老庄之言,注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使道教的教理教义渐臻完善。当时许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茅山派的影响,如陶弘景的再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先后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传人,后又传道于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许多道教名山联系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一处为杭州葛岭抱朴道院,这两处现都已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广东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为姐妹山,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偕夫人鲍姑及子侄南下,来罗浮山结庐修炼。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为都虚观,除修道炼丹外,还采药为人治病,并又著书讲学。跟他学习的信徒越来越多,就又增建了东、西、北三庵,后来还在白鹤峰建了白鹤观。后来,他在罗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岁。葛洪一生著述多达七十多种,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扑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道教的丹鼎派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撰写的《金匮药方》、《时后备急方》,则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
葛洪是罗浮山道教圣地的开创者,这里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为第七洞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道,在都虚观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又赐“冲虚观”匾额。冲虚古观历史最悠久,环境也最清幽,山门有石刻楹联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走到大门前又可见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们确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蕴。古观中有很多葛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炼丹灶。这一稀奇的炼丹炉,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见当年葛洪炼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学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离这里不远处有东坡亭,传说苏东坡很尊敬葛洪,在这里建有东坡山房,开辟了一个药圃,并以所种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他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诸如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游览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发展的一斑,知道在发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别,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内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宫观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相对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
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草为庐,张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炼,当时的道场都是非常简陋的草屋。晋代的道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了繁盛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际道教开始衰落,清修《图书集成·道观部》记载,全国各地古今道观有三百三十六座。历经多年战乱,不少已经毁坏。
为了了解和欣赏道教宫观,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识;而如果细心地游览道教宫观,那么就又能增进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从名与实着眼,道教宫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并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师,并根据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话人物,并用这些人物命名。从这些不同的宫观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许多内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贵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现,是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改造而来。其他两位,灵宝天尊本于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则本于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话。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圣境是元始天尊的居处,上清真境是灵宝天尊的居处,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处,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宫观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为数最多,这些宫观都以供奉三清神像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宫观。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后,形成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强调养性,持戒较严;正一道重符咒,讲究醮仪,法事丰富。在这两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较小的道派。它们都有自己活动的中心,这些教派各自传道受戒,属于它们的宫观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万福宫,主要供奉开山祖师三茅真君,显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宫观,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武当山的太岳太和宫,正殿为朝圣殿,内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宫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当山的独特之处于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以他命名的如纯阳宫、纯阳观,更是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门为主要建筑,道教视之为仙、俗之分的象征,跨入山门就标志着进了仙界。因为道教宫观始建于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称之为山门,显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隐修的本性。许多道教名山中宫观的山门,往往依山就势经过精心设计而建,是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山门殿内供奉着门神,一般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此外,还有土地、孤魂爷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门外,还包括华表、幡杆、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有的是表示道教圣地的威严,有的用来悬挂和安置钟、鼓,作为道众作息的号令和道场的法器。寮房为道众的生活区,有的也建设得很别致,除各种生活设施外,还建有亭台楼阁,点缀着树木花卉,使整个环境显得很幽雅。宫观的主体是中庭,以灵官殿为先导,包括主殿、陪殿、厢房、经堂等。大部分宫观,进入山门后迎面而来的就是灵官殿,这里供奉的王灵官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在王灵官神像的左右,往往还配祀四元帅、青龙白虎、四值功曹等。灵官殿的后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宫观的核心所在,和宫观的名与实密切地联系着。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传统影响,一是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派别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与佛教竞争的过程中,因受佛教影响和迫于佛教压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谦之,都注意到了致力归纳与组织众神,才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神仙谱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宫观来说,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间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胸前似有一团浑然一体之气,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右边的一位是灵宝天尊,他双手捧着“阴阳镜”,这镜半黑半白,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就是道教的图案,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分化出来的“太极”状态。左边的一位是道德天尊,这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扇,扇面上画有“太极”图案,象征由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三清”,正象征着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们在道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道教抬出这位学说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为教主,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与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众神中,还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谓“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们的福祸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玉皇殿,也称凌霄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袍,俨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为主殿的宫观并不多。
在道教宫观中,除主殿之外,还有一些偏殿,这些殿堂各有神主。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这就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顾名思义,因为三官能赐福、赦罪、解厄,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圣母殿,总的来说都供奉圣母,但具体的是哪位圣母,每个宫观又会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妈祖,也有的就统称之为娘娘殿。这些神灵,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关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苦的需求,所以影响非常深远,特别使古代的妇女感到亲切。
道教名山中的宫观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或选址于顶峰之上,或修建在悬崖之旁,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仙山琼阁的意境。
推荐阅读??1、秘传丹道筑基功《太乙五行功》,迅速打通“丹道周天”,让你百病不侵!
??2、快速“激发阳气”的秘法,快的在10分钟之内,丹田和命门就开始发热……
??3、一定要打开你的“先天气道”,否则不论你练什么功,都不会有明显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